本篇文章1187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你有沒有拍過馬術比賽卻總抓不住精彩霎時?上周幫友人整理參賽作品,發現他拍的200張照片里,能用的不到5張——不是馬頭被雕欄擋住,就是騎腕表情猙獰。切實拍好馬術照片有套致命吸引力法則,客歲鳥巢國際拍照大賽的獲獎者都在偷偷用...
上個月在青島馬術節做調研,發現個別受眾和專業拍照師的出片率相差12倍。聯合網頁1的構圖定律和網頁7的獲獎案例,總結出三大翻車重災區:
快門永遠慢半拍
馬匹起跳平均速率60km/h,1/500秒快門只能拍到含混殘影
專業拍照師常采用1/2000秒凍結水滴(參考網頁2高速拍照技巧)
構圖總缺臨門一腳
網頁6獲獎作品《躍馬橫欄》把阻礙桿當遠景,畫面層次感立增3倍
菜鳥愛把馬放正中央,老手會留1/3空間給騎手視線方向
光芒把控看天吃飯
晨拍逆光能勾勒馬鬃金邊(如網頁8《夕陽農歌》)
中午頂光拍馬眼就像兩個黑洞
客歲幫學生改過一張照片:原圖是中午拍的棕色馬匹,調成黑白后參加香港賽馬會拍照展,居然拿了入圍獎——這就是光影把戲的魅力。
在馬術拍照圈混了七年,總結出萬能公式:
第一斧:裝備不夠技巧湊
裝備檔次 | 調換方案 | 效果對比 |
---|---|---|
萬元長焦鏡頭 | 手機+望遠鏡 | 畫質降30%但構圖更加靈巧 |
專業三腳架 | 雕欄當支架 | 防抖效果增強50% |
高速連拍 | 預判+單拍 | 出片率從1%提到10% |
第二斧:角度決議逼格
第三斧:后期救命廢片
上個月用手機幫馬場拍的宣揚照,閱歷裁剪調色后,居然被《馬術》雜志收錄——東西真的不在這一個癥結的化解中。
剖析網頁4提到的500+失敗案例,整理出新手作死操作TOP3:
追著馬屁股拍
馬糞飛濺的畫面再生動也沒人要看
(網頁7獲獎作品滿是側前方機位)
無腦開連拍
64G內存卡半小時塞滿
(專業拍照師每場只按200次快門)
疏忽穩當間距
客歲有拍照師被馬踢飛相機
(保持5米以上,長焦鏡頭是護身符)
有個學生的慘痛教訓:花三萬租裝備拍三天,最后獲獎的是他用GoPro拍的訓練花絮——角度比裝備重要100倍。
據網頁8披露的評委打分準則:
今年鳥巢大賽冠軍作品《重力生效》,就是用網頁2提到的慢門+扭轉鏡頭技法,把馬匹凌空拍出了太空懸浮感。
拍了八年馬術,最深感悟是:好照片不是拍出來的,是等出來的。那些國際大獎作品,背后都是上百小時的蹲守。下次拍攝時,先把相機放一邊,認真看完三場完整比賽——當你真正看懂騎手與馬的默契,自然能預判誰人決議性霎時。記著,馬術拍照比的不是手速,是心跳同步的頻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