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50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你是不是常常在友人圈刷到別人家美食圖饞得流口水,自己發的商品圖卻無人問津?上周有個賣手工阿膠糕的姐妹跟我哭訴:"我拍的阿膠用料比李佳琦推舉的還切實,怎么批評滿是問'這是啥'?"今天咱們就嘮嘮這一個讓無數食物人抓狂的癥結——友人圈發得勤不如發得巧。
先看兩個殞命案例:
A賬號發:"純生物奶油蛋糕,歡迎訂購"配上裱花臺工作照
B賬號發:"今天給閨女做的生日蛋糕被同學家長追著要鏈接(附孩子吹燭炬圖)"
你品,你細品,哪個讓你更想下單?友人圈實質是生涯圈,不是菜商圈公告欄。某電商平臺數據表現,帶人物場景的美食圖點擊率比商品特寫高278%。
來,來看一個正面課本:
"清晨4點的廚房|老王家的鮮肉粽正在裹第三層竹葉(視頻里蒸汽騰騰的灶臺+手部特寫)
文案:'我媽非說呆板捆的粽子沒靈魂,看這老繭就知道手工費多值(笑哭表情)'"
這條友人圈當天帶來23單預約,法門就倆字:人味兒。
商品范例 | 致命痛點 | 鉤子話術 |
---|---|---|
家室烘焙 | 怕用料不健康 | "閨女幼兒園義賣指定款,家長群都在問配方" |
餐廳外賣 | 擔心配送慢 | "老板騎車闖紅燈被罰了,就為讓酸菜魚冒熱氣上桌" |
土特產 | 猜忌不正宗 | "二姨夫開著拖拉機上山挖筍,手機掉坑里了(附泥巴手機圖)" |
重點來了:故事比參數管用,情緒比賣點值錢。前次有個賣蜂蜜的學生,把"自然無增添"改成"幫老鄉清庫存,他送我半罐結晶蜜說'這才算是真東西'",咨詢量翻了三倍。
依循500個食物賬號的測試數據:
有個賣海鮮的老板不信邪,非要清晨發捕撈視頻,終局批評區滿是"大半夜放毒缺不缺德"。厥后改到周五傍晚發"周末家宴食材已到港",配圖船埠卸貨的泡沫箱,周末訂單直接爆單。
萬萬別學某些微商刷"最后3小時特價",當初看到這種文案就想拉黑。教你三招優雅催單:
前次有個做減脂餐的姐妹,在文案里加了一句"下單備注'不要香菜'送解膩酸梅湯",轉化率增強了40%。看,給顧客挑撰權比打折更存在引誘力。
友人圈賣食物就像談愛情,死纏爛打不如若即若離。前天看到個賣菌菇的賬號,連續三天發"云南下雨了,今年的松茸長得特殊慢",第四天突然曬出顧客返圖:"等了半個月值了!"這饑餓營銷玩得,我都想下單了。記著啊,讓人記著的從來不是商品,而是商品背后的活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