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29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哎,你是不是總被友人圈里那些"躺著贏利""年化收益20%"的金融廣告繞得頭暈?刷十條動態五條都在推理財課,剩下三條是股票剖析,尚有兩條說自己幸好褲衩都不剩...別慌,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聊聊,這些金融文章發表平臺到底藏著什么門道。
說白了,金融軟文自動天生就是披著羊皮的廣告狼。你看那篇《90后寶媽靠理財月入五萬》,前500字都在講育兒心傷史,最后兩段話鋒一轉開始賣基金課——這就是典型的"故事+商品"新聞標題套路。
為什么你老中招?
舉一個真實案例:客歲杭州張阿姨看到《退休老師靠國債逆回購賺游費》的推文,跟著操作終局虧了養老錢。厥后發現文章里說的"穩賺"商品,根本和國債沒半毛錢關系。
第一招:看人下菜碟
倘若文章開篇就是"資深操盤手""十年理財專家",趕緊查他執業資格證——真的金融工作職員都有公示編號,就跟醫生的執業證一樣
遇到《我靠這一個方法半年賺套房》的標題,直接劃重點看收益數據起源。莊重平臺敢把史實收益曲線擺出來,野雞機構只會采用"某網民"瞎攪人
第二招:刨根問底三連擊
第三招:對比表格防入坑
范例 | 正規軍 | 李鬼 |
---|---|---|
收益描寫 | 用史實業績區間(如5%-8%) | "保本""穩賺"等相對化用語 |
資格展現 | 放派司編號和查詢鏈接 | "資深團隊""多年閱歷"空論 |
風險提醒 | 獨立段落+加粗表現 | 藏在文末或小字注釋 |
客歲有個00后小伙反向操作火了——專找針對理財的軟文里提到的"冷門平臺",而后去查它們的股東背景。終局真讓他扒出三家實繳資源為零的皮包公司,還循著藤摸瓜舉報了虛偽宣揚。
記著這三點:
舉一個反例:支付寶理財頁面的文章,從來都是把風險提醒放在文章開頭,收益數據用灰色小字標注"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"——這才算是老實人該有的樣子。
要我說啊,金融軟文自動天生就跟菜商圈的大喇叭一樣,存在即合理。重點是你得分得清哪個攤子在喊"新穎蔬菜五折賣",哪個在忽悠"吃了能長生不老的仙丹"。
近來發現個新趨勢:更加多平臺開始做《小白理財避坑指南》這一類真干貨,誠然最后也會推自家商品,但至少前面90%的內容確實能學到東西。這種"先給糖再賣藥"的套路,可比那些開局一張圖內容端賴編的強多了。
最后送大家句話:天上不會掉牛排,但可能掉陷阱。 下次再看到心動軟文,記得先把文章轉發到文件傳輸助手,晾它個三天三夜——倘若還以為靠譜,再動手也不遲。